一口气起诉三家企业!究竟是怎样的先发优势让LG化学成为锂电巨头?

发布时间:2021-01-11 作者:TP情报员 来源:TP情报社 阅读量:1163

 

近年来,锂电领域的专利保护与纷争愈来愈越密集,随着锂电产业的战略地位攀升,行业利益争夺也走向白热化。

 

 

案件回顾

 

2017年10月,LG化学及其日本合作伙伴东丽公司向美国ITC提出337立案调查申请,主张中国的三家企业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和在美销售的锂电池及其组件侵犯其专利权(US7662517 、US7638241和US7709152),请求美国ITC发布普遍排除令(或有限禁止令)和禁止令。

 

 

据了解,LG化学专利侵权诉讼中的3项专利,涵盖了LG化学公司与分离器等电池组件有关的技术。

 

 

1

涉案专利US7662517

 

涉案专利US7662517发明最大的保护范围是有机和无机复合多孔隔板,包括多孔的基板、无机粒子涂布在基材表面和一部分孔中,同时无机粒子还要具有一定的尺寸,通过粘合剂进行连接形成孔结构,最后还限定了存在量的范围。

图片

 

这个案子本身也提到了活性层的孔结构增加了空间体积,有利于提升锂离子传导性和电解质膨胀度,同时如果进一步当选择无机颗粒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

 

LG化学认为,涉案企业的产品的无机颗粒、粘合剂、固定形式,尺寸,重量分数都落入保护范围,并且涉案产品的有源层和隔板基板也均具有均匀的孔结构,侵犯了US7662517的专利权。

 

 

 

2

涉案专利US7638241

 

第二件涉案专利的技术与上件专利差别不大,只是保护方法有所改变。它更多的是强调无机粒子涂覆呈现出了厚度不均匀的形态。该专利认为这样不均匀的组合能够在组装工艺过程中,减少无机粒子从多孔活性层的分离。

 

图片

 

 

产品同样也体现了多孔表面区域要高于孔内表面区域,呈现出了不均匀的表现形态,所以也认为该企业侵权。

 

 

 

 

3

涉案专利US7709152

 

最后一件涉案专利US7709152利用了剥离强度和纵向或横向的收缩比来进行限定,同时还限定了两个参数。

 

图片

因为参数本身就代表了问题的解决,背后就蕴含着对粘合剂聚合物、无机粒子、孔隙率、等各方面的调节。所以LG化学同样认为涉案企业的产品剥离力和热收缩率也落入在范围内。

 

实际上,LG化学在锂电隔膜领域的专利侵权诉讼远不止上述案件,作为第一批进入锂电池行业的企业,它在锂电领域的专利布局可谓深而广。

 

那么LG化学在锂电行业的先发优势是如何保持的?其专利布局思路是什么?

 

 

 

4

LG化学的布局思路

 

首先我们来看看LG化学的研发路径

 

通过检索和分析发现,为了提升无机颗粒的粘合性,LG化学从粘合剂的原料选择、聚合物的涂层、结构、涂覆工艺及表面处理等等方面都给出了一些细化的改进。其中,具体集中在对于粘合剂和聚合物涂层的选择上。

图片

 

当围绕着LG化学所关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发现,随着时间和市场的变化,LG化学对于技术问题的研发力度是不一样的。

 

在热稳定性和粘合性方面,LG化学都自始自终进行持续研发与改进;浸润性、降低内阻及防止脱嵌方面则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且研发投入力度在近些年来略有降低;其它层面例如透气性、耐热性等,在近两年有在逐步增长,代表着新的增长方向。

 

图片

 

从专利技术布局的层面上来看,LG化学的布局思路可以概括为“类似的技术,多维度的布局”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篇专利一起来分析LG化学是怎么利用多维度的思路进行布局的。

 

图片

 

这篇专利最初解决的是热稳定性与降低内阻的问题,但当它发现其专利还可以解决其他新的问题时,于是稍微加以改进,针对新的技术问题又申请了一篇新的专利。

 

技术手段类似,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图片

 

 

 

同时,还可以加入新的元素,进一步解决新的技术问题。例如加入丁苯橡胶后,就可以改善抗刮伤性和粘合性的问题。

 

进一步解决新的问题,加入新的特征元素:

图片

 

再换个思路,又可以保护存放材料和电化学装置,把集中在前端的保护延伸到中下游。

 

图片

 

可见,LG化学多维度的布局思路为自身在行业竞争中赢得先机,成功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