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周报 | 想上科创板,企业核心技术收入占比要达多少?(1221-1227)

发布时间:2020-12-28 作者:谈科创论知产 来源:谈科创论知产 阅读量:1941

导读

截止到2020年12月27日,科创板总计申报企业516家。其中,终止67家(含终止注册、不予注册),上市企业211家。


1.新增上市企业5家——福立旺选择“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其他领域”,被多次问询行业划分依据是否充分。
2.新增终止企业4家——奥雷德、新朝阳、昆腾微和正济药业。
3.新增受理企业13家——浙江衣拿智能在申报材料提交前,8项专利遭遇无效请求,目前正组织相关各方准备前述陈述意见。
4.审核状态更新企业40家——安徽容知日新因选取的可比公司与发行人领域不同,被问发行人所属行业的确定依据是否充分;二刷科创板的广州禾信仪器在最新问询中被要求进一步披露“发行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相关信息。

在科创板定位要求中,企业“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是关键一点。

 

上周,二刷科创板的广州禾信仪器披露了首轮问询答复。其中,审核机构要求禾信仪器,在已披露的核心技术收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情况基础上,按照《审核问答》问题10的要求进行相关信息披露。

 

那么《审核问答》问题10中,针对“发行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信息披露是如何要求的呢?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以下信息:

1.报告期内通过核心技术开发产品(服务)的情况,报告期内核心技术产品(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数量,核心技术产品(服务)在细分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2.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中,发行人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所产生收入的构成、占比、变动情况及原因等。

——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问题10

 

可见,企业在披露自己“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时,应当充分披露:

哪些产品应用了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产品生产、销售量是多少?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在企业营收中,核心技术收入占比多少?报告期内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核心技术收入占比应该达到多少?科创板审核对这个占比有要求吗?

我们随机统计了44家科创板企业(已上市企业28家,终止企业7家)披露的核心技术营收占比值,各企业核心技术营收占比分布如下:

 

其中,报告期内整体均值为81.2%,最高为100%,最低为33.6%

图片

不同核心技术收入平均占比的企业数量分布

 

一、不少企业相关数据被问询,主动调整占比

 大连豪森(已发行):首轮答复中,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全部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二轮问询被问及相关描述是否客观谨慎,答复中补充披露存在部分备品、备件、软件未应用核心技术,报告期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98.22%98.33%99.02%

 北京莱伯泰科(已发行):首轮答复中,将营收占比超过30%的公司代理产品销售收入表述为“核心技术相关的贸易类收入”;二轮问询被问及表述是否合理,答复中将其表述调整为代理产品收入,核心技术收入占比最终均值为63.9%

 

二、占比低的企业,被要求说明情况或进行重大事项提示

 光云科技(已发行):报告期内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均值为55.41%,被问询占比较低的原因;答复中披露核心技术产品是其盈利能力的主要支撑,毛利占比达70%

 艾迪药业(已发行):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收入占比均值50%,被问询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答复中披露与核心技术产品相关的研发投入占比近8,且未来随着在研药物逐步上市,相关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泛亚微透(已发行):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收入占比均值不到50%,同样被问询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并要求进行重大事项提示;答复中披露最新一季度占比升至53.79%,成上升趋势。

 

图片

 

 华特气体(已发行):占比刚过半,同样被要求进行重大事项提示

 

图片

 

 精英数智(终止):被要求针对“业务主要为系统集成,且报告期内存在较大比例与核心技术不相关业务,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较低”,进行重大事项提示及风险揭示,答复中重新调整核心技术产品收入。

 

 上海电气风电(上市委会议通过):核心技术营收占比均值为44家中最低(33.6%,报告期内分别为30.66%19.72%50.59%,但强调“2019年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二次开发产品收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一半以上”,并披露20201-6月,相关占比超过80%

 

从这么多企业案例来看,核心技术营收占比并非企业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决定因素,即使低于50%也有可能成功上市。结合《审核问答》问题10中“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理解”,其关键仍在于企业的科创实质:企业是否坚持自主科技创新,是否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主要研发投入是否围绕核心技术及相关产品,以及企业自身关键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