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黄莺
今日网传小米与比亚迪将联合发布年轻人的第一辆车——青悦S1,售价为84999元。
但很快就被“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证实为假消息。
不过,小米与比亚迪共同创立的联合实验室,就在几天前,12月11日,刚刚在比亚迪电子惠州园区正式落成。小米集团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比亚迪电子CEO王念强出席揭牌仪式。
从出席人的背景来看,此次小米与比亚迪的合作与似乎与手机的关联性更大,造车一说显然缺乏事实依据。
但是另一家手机巨头——华为公司,与比亚迪在汽车上的合作,已经在实质的推进中了。
2019年3月25日,华为与比亚迪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汽车智能联网、智能驾驶、智慧云轨、智慧园区等方面展开合作交流,助力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
今年7月12日,全球首款华为5G量产车——比亚迪“汉”正式首发。
发布会当晚,余承东与王传福一同为“汉”造势。华为与比亚迪的联合,让融合“5G+刀片电池”于一体的新车更加强“汉”了。
很快,市场就给出了答案。
比亚迪“汉”11月的销量已经过万,达到10105辆,成为比亚迪新能源车系的“当家花旦”,累计销量也超过28467辆。
“汉”热销的四个月,比亚迪股价也实现了翻倍。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曾表示:“华为布局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以及智能通信等方面。”
任正非也多次提到华为不“造”车。
这让很多人认为华为在汽车上的“野心”就是在软件上,而且华为和比亚迪的合作更像是一个“软件+硬件”的组合。
就连今年5月,比亚迪的高管发文:特斯拉的牌出完了,轮到我们出牌了。最后结尾,还不忘提到“与华为的合作有很多惊喜”!
现在来看,这个“惊喜”不仅仅是因为华为与比亚迪合作的首件专利,11月27日获得专利授权。(注:该件专利申请时申请人只是比亚迪,在2020年5月,专利权变更为比亚迪和华为)
更是因为发现了宣布不“造”车的华为,其实也在一直在为“造”车之路做着准备。这件专利既不是华为擅长的智能化,也不是比亚迪擅长的电动化,而是一件与造车所用的铝合金材料相关的专利。
在这件专利文件上,一个“车”字也没提,但是毫无疑问,这件2019年底申请的专利,是两家联合后,在汽车制造的底层技术上“要搞的大事情”。
两家为何要申请一件铝合金材料的专利?
在解开这个疑问之前,先来看看特斯拉在今年2月6日公开的一件类似的新型合金专利。
这件专利是特斯拉2018年的一项发明,根据专利文件显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一些零部件制造上,例如在转子或逆变器,需要一种合金兼具高强度和高导电性。
而一般商用合金分成高屈服强度和高导电率两类,有时两者难以兼顾。例如A356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大于175MPa,但导电率约为40%IACS,反之,100.1铝合金导电率大于48% IACS,但屈服度小于50MPa。
因此特斯拉这件专利正是试图发明一种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合金,同时又能抵抗热撕裂,从而便于铸造生产。
而采用新专利的技术,新型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可以调整到90MPa-150MPa,同时导电性可以达到40%-60% IACS。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加快特斯拉在关键零部件上的生产制造效率,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
而带队特斯拉开展铝合金研发的正是马斯克从苹果公司聘请的合金专家Charles Kuehmann。据悉这一项目,是马斯克将特斯拉和SpaceX两家公司合作成立工程材料团队的一部分。
这也意味着马斯克正试图将航天材料技术应用于特斯拉汽车的制造中,这种跨产业的融合能力,是很多中国新能源车企所不具备的。
了解特斯拉的专利后,再来看华为和比亚迪合作申请的这件专利,就不难发现华为&比亚迪的意图了:也希望在造车的底层关键技术入手,对标特斯拉,实现提高生产工艺、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两家合作的这件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特斯拉有点类似:都是针对压铸制造时,铝合金在屈服强度等方面对压铸材料的影响上。只是特斯拉的专利更侧重与导电性的兼顾,华为&比亚迪的专利则主要集中在屈服强度、抗拉伸度和延伸率等材料指标上。
从特斯拉与华为&比亚迪两件专利的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来看(独立权利要求1的比较),特斯拉的专利似乎“气势”更强一些,在铝合金中仅用Ni这个添加元素进行了限定,同时辅以性能参数,这样能够为特斯拉带来一个很大的专利保护范围,甚至以后很有可能中国车企的方案落入到特斯拉专利的保护范围。不过好在,特斯拉对专利持开放态度,并不会主动起诉。
而华为&比亚迪的专利中,则被迫罗列了很多添加元素,原因之一可能是铝合金材料方面的专利已经太多了,为了规避之前的专利或是获得可专利性,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调整添加元素的种类和配比,这也是造成华为&比亚迪专利目前看上去范围不大,所以这件专利未来是否能“保护自己”或是“震慑他人”,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管怎样,这件华为和比亚迪合作专利的出现,至少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在“造车”这件事上,这两家要做的事远比外界看到的还要深入。不排除两家公司对标特斯拉在做一些事情。
凡是特斯拉的模式,特斯拉注重的创新点和专利点,华为和比亚迪一样可以去做。华为虽然不会直接去造车,但是在“造车”的技术革新上与比亚迪或是其他车厂携手,提供创新和专利支持是有可能的。
目前,特斯拉的专利远没有华为和比亚迪多,据PatSnap数据库显示,特斯拉在铝合金方面的专利只有200多项,相比之下,华为和比亚迪与铝相关的专利分别超过600多项和1100多项。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马斯克旗下众多公司的所有专利中(2800项),涉及到铝元素的专利就占到40%(1100项),不仅是汽车铝合金上,在其他电池、光伏等领域,都可以看到相关的专利产出,可见,马斯克麾下的科学家们,正在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上不断抓紧创新。
未来,中国企业和马斯克的竞争不仅仅是特斯拉汽车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在像材料、芯片等底层基础技术上的竞争。
所以人民日报的锐评说的很到位:别光盯着几捆白菜,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